绝迹志

袋狼

绝灭 | 1936

Thylacine

Thylacinus cynocephalus

有袋类 - 袋鼬目 - 袋狼科 - 袋狼属

袋狼,一种分布于澳洲塔斯马尼亚岛的肉食性有袋哺乳动物。在历史上也曾分布于澳洲主大陆与新几内亚岛,但因为气候、竞争者引入等因素,在欧洲殖民者到达澳洲大陆时,它们在那里的种群已相继灭绝,只在塔斯马尼亚岛有分布。它们因习性、体型与狼相似而得名,西方世界习惯将它称为“塔斯马尼亚虎”(Tasmanian tiger),亦是因为习性、外观有共通之处。但其实袋狼和其它非有袋类的肉食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都相当远,只是因为趋同进化而具备一些相似之处。

现代袋狼是袋狼科生存至上新世后的唯一物种,直到全新世灭绝,所以它们在系统发生学中的位置是特殊的。袋狼科属于包含了大多数肉食性有袋哺乳动物的袋鼬目(Dasyuromorphia),此科的其它物种在化石中陆续被发现。1现代的DNA测序结果表明,袋狼科是袋鼬目下最早发生分化的基群(Basal)2,整个科的分化时间大约在距今3600~4200万年的时候,包含现代袋狼的袋狼属在距今800万至1350万年时开始独立演化出来1

成年袋狼的头部与体型类似犬科动物,全长约为1.8米,其中长而硬的尾巴占据了三分之一,约50~65厘米长,肩高约60厘米。3 皮毛短而粗糙,呈浅棕色,从尾巴根部到肩部有13~20条深棕色横纹,尾巴本身的颜色和条纹相似。4 袋狼两性的身体后部都有袋,但只有雌性的袋承担育儿功能。

袋狼主要出没于开阔的林地,也在草原分布。它们昼伏夜出,以小型哺乳动物为食,包括小型有袋动物、啮齿动物、鸟类等。它们捕猎时的速度并不快,一般是依靠耐力让猎物精疲力尽。袋狼大约在冬季(12月)繁殖,幼袋狼在雌袋狼的育儿袋中长大,但一直到它们足够独立捕猎时,才会离开母亲。之前,它们在隐蔽的巢穴中,母亲外出觅食。3

袋狼一直到公元前1100年左右仍然在澳洲大陆生存,它们大约在那时和袋獾(Sarcophilus harrisii)一同从澳洲大陆灭绝。5 原因可能是人类活动影响、同生态位的掠食者澳洲野犬(Canis lupus dingo)的竞争,以及气候变化等。塔斯马尼亚岛的袋狼种群一直生存下去,直到在人类捕杀、岛屿演化造成的遗传多样性缺失、传染病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,在20世纪上半叶6灭绝。最后一只已知的袋狼于1936年9月7日死于霍巴特动物园。

袋狼可能是“再次神秘出现”最多的灭绝动物,这给了人们很多希望,但更多是失望。1936年以后,陆续出现了很多未证实的目击记录,一些似乎可信度相当高,但正规的科学考察再也没有发现袋狼。

袋狼,霍巴特动物园,1910。Public Domain
圈养中的袋狼。来源:NFSA(澳大利亚影像与声音档案馆),转引自The Guardian
虽然是少数有清晰视频传世的灭绝动物,但袋狼留下的视频并不是彩色的,这里的彩色是技术人员通过现存毛皮等材料后期上色的
袋狼背部有显眼的深色横纹,中后部尤甚。在英文世界,它们最响亮的名字是“塔斯马尼亚虎”,来源于这一外形特点。不过,袋狼是非群居动物,喜好独自狩猎,这一点习性非常像虎等猫科动物,而不是狼。
Joseph Wolf(1820 - 1899)绘,Public Domain
注意向后开口的育儿袋,这种开口方向在有袋动物中很特殊。另外特殊的一点是雄性袋狼也有袋:它们在相同位置有一个部分向后开口的袋,不过实际作用不是育儿,是保护阴囊。

外形 #

  • 雄性
    • 头部类似犬科动物,在前端变细,引向大、长的鼻子与嘴巴
    • 面部为灰褐色,有白色斑纹,尤其是眼周部分7。耳朵大且直立,内有耳毛,下颌可以张开至近直角
    • 全长约1.8米,肩高约0.6米,长长的尾巴约50~65厘米
    • 尾巴质感硬,就像身体的自然衔接一样,运动时几乎相对身体保持静止,尾巴上没有条纹
    • 皮毛短而粗糙,呈浅棕色,从尾巴根部到肩部有13~20条深棕色横纹,随着位置向后,横纹的宽度增加,臀部的横纹延伸到大腿上部
    • 腿和脚类似犬科、猫科等肉食动物,用脚趾行走,但脚趾间没有蹼
  • 雌性
    • 外形几乎没有区别,但体型和力量小于雄性,包括骨骼长度、咬合肌肉大小、犬齿强度等8
  • 雏兽
    • 和大多数有袋动物类似,袋狼幼崽出生时发育很不完全,生长主要发生在育儿袋里
    • 约4.5周时,骨骼基本形成;约9.5周时,毛皮和内脏器官形成;约12周时,体型明显增大;约16周时,离开育儿袋,此时除了体型,基本和成年袋狼相同9
最后一只袋狼在打哈欠。霍巴特动物园,1933,Public Domain

记述 #

  • 19世纪中期,塔斯马尼亚州本地探险家、矿场主 James (Philosopher) Smith 在塔斯马尼亚西北部采矿。他在黑崖山附近的平原上和利河北岸杀死了两只袋狼,其中一只袋狼是袋中有幼崽的母袋狼。以下是他的描述(一篇报纸文章)10

    当我走近黑崖山东端以北约一英里处的一片小平原时,我看到前方不远处的灌木丛动了起来。我以为是一群袋熊,旅行者们认为它们的肉味道不错。对于灌木丛中的旅行者来说,肉是一种奢侈品。我派遣了我那只虽然小,但差不多已经成熟的狗——一只塞特猎犬——希望它能把那只像袋熊的东西追进一个空心树里,这样就能轻松抓住它。但就在这时,两只袋狼走进了空地上,其中一只逃走了,而另一只则凶猛地向狗扑来,狗跑回来,用一种出自本能的表情看着我,询问我它是不是可以进攻。我又派它往前去,这次它展现出了决心,袋狼稍稍抵抗了一会,开始撤退,这时狗抓住了它的尾巴,让自己以相当快的速度被它带着走,而我则快步跟着他们,希望能赶上,直到我绊倒,摔倒在地,差点被我手中的战斧切伤。这时狗冲回来,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;但我又派它往前去,这次袋狼发现无路可逃,转而攻击那条狗,它们以最凶猛的程度战斗了大约两分钟,狗最终抓住了袋狼的喉咙,紧紧地压住了它几秒钟,然后我用战斧冲它的头砍去。我认为我做了好事,因为这种动物经常搞破坏,杀死绵羊和羔羊。这只袋狼高十六英寸,从鼻子到尾巴长二英尺六英寸,尾巴长十四英寸。

    上述事件发生后不久,我在利河北岸,看到我的狗突然跳了起来,我朝它正走向的方向看去,看到它正接近了我见过的最大的一只袋狼,而且这只袋狼似乎准备以极其挑衅的态度对待狗,每当它接近几英尺内时,就冲它扑过去并驱赶它,然后淡定地继续走自己的路。考虑到袋狼的体型,我认为即使一个人遇到它,没有武器自卫的话,可能也会很危险;而且,如果它能有效地吓倒狗,它可能会在夜里和它的伴侣一起回来——袋狼经常成对出现——并给我带来一些麻烦,于是我决定尝试杀了它。我手持战斧,向前跑去;但它一看到我前进,就改变了方向,向河边的灌木丛跑去;狗有我撑腰,在我出声鼓励下,反复冲上去并抓住它,却总是被对方狠狠地咬退;不过,袋狼自己的前进也被大大延缓了,这使我能够赶上它。我想一击毙命,一下用战斧击中了它的头,并且打碎了它的颅骨;尽管如此,它摇摇晃晃,蹒跚地和狗战斗了整整两分钟,连续迅速地,一次又一次地咬在狗的脖子上,并且用前爪抵在狗的胸部上方,每次狗要抓住它的喉咙时,它就用核心力量把狗推开。这时,因为怕伤到狗,我没法第二次砍到它,它们滚在一起,晃得太快了。最后,看到袋狼慢慢虚弱了,我抓住它的后腿,把脚放在狗身上让它稳住,然后再次用战斧砍向它,这一次砍断了它的颈椎,砍死了它。这只袋狼的背部最低点高二十一英寸;头身长三英尺四英寸;尾巴长十七英寸。它是一只母袋狼,并且在它的假腹(译注:指育儿袋)中有四个幼崽,每个幼崽都紧紧地黏在一个母亲的乳头上,毛长得很不错,刚刚能走路。我本想留下这些小袋狼,作为自然界生物的标本,但是它们没法吃我唯一能提供的粗糙食物。根据我对袋狼的了解,每当它们受到更厉害的生物的威胁,就会退回巢穴。成功退回之后,它们会重新转过来,因为除了正面以外都安全,它们会极其凶猛地攻击,对任何敢于接近的攻击者造成严重伤害。我听说过一次牧羊犬与一只大袋狼的对决,前者虽然胜利,但它也被袋狼的牙齿严重撕裂了。对于一只袋鼠狗来说,我认为没有任何袋狼能够长时间与之对抗,主要因为前者的战斗方式有优势。我从未听说过袋狼攻击人类——尽管我曾经知道有一只袋狼走近了两个在灌木丛中的人类,但在这个入侵的家伙展示任何攻击意图之前,它自己的头就挨了人类的重击。我也知道曾有一只袋狼在夜晚跟着一个人类,走了相当长的距离,尽管没有试图骚扰他。

    J. S. Forth.

    (由网站维护者翻译)


  1. Rovinsky, Douglass S., Alistair R. Evans, and Justin W. Adams. “The pre-Pleistocene fossil thylacinids (Dasyuromorphia: Thylacinidae) and the evolutionary context of the modern thylacine.” PeerJ 7 (2019): e7457. ↩︎ ↩︎

  2. Miller, Webb, et al. “The mitochondrial genome sequence of the Tasmanian tiger (Thylacinus cynocephalus).” Genome research 19.2 (2009): 213-220. ↩︎

  3. Bryant, Sally, and Jean Jackson. “Tasmania’s threatened fauna handbook.” Parks and Wildlife Service Tasmania, Hobart (1999). ↩︎ ↩︎

  4. Threatened Species: Thylacine – Tasmanian tiger, Thylacinus cynocephalus. parks.tas.gov.au. Parks and Wildlife Service, Tasmania. December 2003. ↩︎

  5. White, Lauren C., et al. “High-quality fossil dates support a synchronous, Late Holocene extinction of devils and thylacines in mainland Australia.” Biology Letters 14.1 (2018): 20170642. ↩︎

  6. 基于未证实的大量目击记录,Brook等在2023年的研究认为袋狼生存到了1980年代。参见:Brook BW, Sleightholme SR, Campbell CR, Jarić I, Buettel JC. 2023. Resolving when (and where) the Thylacine went extinct.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. 877:162878. doi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scitotenv.2023.162878. ↩︎

  7. CAMPBELL, C. R. “The Thylacine Museum - What is a Thylacine. Page 2”. Accessed: 2024 Jun 9, http://www.naturalworlds.org/thylacine/introducing/whatis/what_is_a_thylacine_2.htm↩︎

  8. Jones, Menna. “Character displacement in Australian dasyurid carnivores: size relationships and prey size patterns.” Ecology 78.8 (1997): 2569-2587. ↩︎

  9. Newton, Axel H., et al. “Letting the ‘cat’out of the bag: pouch young development of the extinct Tasmanian tiger revealed by X-ray computed tomography.”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5.2 (2018): 171914. ↩︎

  10. J.S. Forth (James Smith), Tasmanian tigers, Launceston Examiner, 22 November 1862, p.2. ↩︎